您现在的位置: 校友会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录» 专注科研道路,成就“优青”梦想——访98化工校友 夏志国

专注科研道路,成就“优青”梦想——访98化工校友 夏志国

作者: | 发布日期:2018-05-03 12:00:00

 

人物简介
 
夏志国,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以及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北京市青年英才等称号,并获首届中国稀土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固体发光材料与无机固体化学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白光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的新物相发现、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性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已发表文章被SCI他引3000余次,H指数40。
人物特写
“因为自己已经到38岁这个年龄上限了,能够成功入选,同事们都在祝贺我,我也非常高兴。”
2017年8月,夏志国以“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立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国家优青获得者之一。将近二十年的专注和努力没有白费,夏志国终于在科研这口“井”中打出水来了。
国家优青也被称为“小杰青”,主要支持38周岁(女性40周岁)以下国内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展基础研究,每年全国在所有学科仅有400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每年平均资助率仅为11%左右。
回忆往昔,沉淀自我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华彩的一幕。忆起青葱的大学时光,夏志国说,他从中收获颇丰。
1998年,夏志国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前身之一),初入学时,他的内心是不平衡的。作为一名湖北考生,他的高考分数要高于许多北京本地考生,由于对志愿的取舍,他选择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的精细化工专业。“我曾经痛苦过,自暴自弃过,觉得在这里不会有好的未来”。但现实使他逐渐清醒,家人的期待与自己的抱负使他不甘堕落下去,夏志国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本心,在学习中沉淀、充实自己,努力向一个更优秀的自己进发。
“挺充实的,但也许对一些人来说是平淡的”,夏志国这样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位同学眼中的“大学霸”几乎没有旷过课,也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沉溺娱乐,业余时间除了在自习室就是打打篮球。“自律”和“规划”,是这位“理工男”成功的秘诀。大学四年里,他将各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尽揽入怀,最终获得了本专业仅有的两个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之一。
在北京工商大学读研期间,夏志国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学习目标也更加坚定——除了悉心学习专业课知识,他将更多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课余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朋友们戏称他为“长在实验室的人”。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发表了3篇SCI论文,此外,还在很多专业核心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中发表了10多篇中英文论文,并且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我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即使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也毫不逊色,这让我倍受鼓舞。”
最终,夏志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青春年华在这所中国顶尖学府中继续绽放。
情系讲台,孕育桃李
2008年博士毕业后,夏志国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14年,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受聘于北京科技大学。到今年,已经是夏教授任教的第十个年头。
提到自己的职业梦想,夏志国坦言,其实自己年少时也有“俗愿”,就是想进宝洁公司,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挣大钱,这也是他本科选择精细化工专业的理由。但博士毕业后,他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应止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他选择进入高校任教。“现在,我觉得找到了自己热爱并且适合的工作,很享受当下的状态。”
站上三尺讲台,他积极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转换,对学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把教学任务当成是师生间相互分享、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他也是一位“接地气”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们知识,还引领着他们规划自己的学业道路与人生道路。学生们喜欢他的“无话不说”,喜欢他的耿直和善良。
作为高校教师,夏志国教授不仅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还将自己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和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个高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是习惯。”他引导自己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积极查阅相关文献,熟悉别人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触类旁通,从而更好地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
他充分利用良好的科研平台,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我想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怎么做事情、怎么做学问、怎么做科研。”
明确目标,持之以恒
如今作为教授的夏志国,科研与教学“两不误”。他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以科研做支撑来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注重科研实践与书本知识相互贯通。
目前,夏志国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固体发光材料与无机固体化学领域的研究,在该科研领域颇有建树,在白光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的新物相发现、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性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夏志国教授一直秉持着自己“持之以恒”的座右铭,“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更是他最终能走向成功的法宝。“我从学生时代就对科研比较感兴趣,这几年也在坚持走科研这条路,‘国家优青’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自己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科学家,夏志国身上没有追求名利的浮躁,更多的,是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对科研的坚守和执着。他说:“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既然你选择了这个方向和行业,就不要抱怨,要真正把这几年工夫用好,把心静下来去做真正的研究,从中收获的肯定不仅仅是证书、奖状这些东西。”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夏志国表示自己要将科研“进行到底”,在所研究领域开拓出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记者手记
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北京科技大学金物楼418办公室,我们对夏志国校友进行了面访。“不一定按照你们准备的问题来,你们想知道什么,我就都告诉你们,咱们就聊聊天。”采访开始前,夏教授平易近人的态度就化解了我们紧张的情绪。在采访过程中,夏教授十分配合,将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职业体验娓娓道来,打破了我们对一位学者的距离感,更多的像是师长间的相互分享交流。
他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之道,介绍了许多他在保研、考博中的经验,以及在面临读研还是工作时怎样做出选择,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之前,我印象中的大学教授是严肃沉静的,但夏志国校友刷新了我的认识,他谦和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使整个采访非常顺利,氛围十分融洽。
采访当天,夏志国学长以“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立项,成为国家优青获得者之一。从这位优秀校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的沉稳与干练,也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和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我们为学校培养出这么优秀的校友而感到骄傲。
 
采访记者:15新闻 金瑞聪 王杉
                                                指导老师:路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