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校友会首页» 校友风采» 名师风采» 陈仁敏:一颗红心献国家 九字方针促发展

陈仁敏:一颗红心献国家 九字方针促发展

作者: | 发布日期:2012-11-14 12:00:00

 

   个人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男,出生于19355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从事含能材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含能材料的能量和燃烧特性进行过深入的探讨。80年以来,在国内刊物和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他对高等学校管理的研究也取得过显著的成效,发表过8篇论文。由于他在学术和管理方面的成绩,经批准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19608-19918,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期间曾担任过教师教研室主任;教授
    19918-19955,北京轻工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
    199311-19955,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199401-199905,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名誉常务理事;《中国科技产业》杂志副主编
    20103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北京工商大学阜成路校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清净的书画室里见到了陈仁敏院长。坐在桌边的陈仁敏院长身着灰色毛衣,手边摆着一叠资料,沉稳而端正。看到记者到来,陈仁敏院长亲切的微笑并打招呼,让气氛一下子温和了不少。尽管陈仁敏曾经是北京轻工学院的院长,又身兼数职,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有丝毫的领导架子。在交谈过程中,健谈而又平易近人的陈仁敏院长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经历,并耐心地为记者讲解了深奥的专业知识,这个不大的房间内总是充满着他爽朗的笑声。
高中时就是学生党员的陈仁敏,把一生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社会。从投身于国防事业到培养高等人才,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责任未曾改变。
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
“我当时就读的中学是成都石室中学,是成都市有影响力的重点中学。当时成都市只有两个中学生党员,我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学校就把我推荐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当时去招生的是化工系的老师,看到我是个中学生党员就把我抢到他们系了。”生于30年代成长于50年代的陈仁敏,根据国家的需要放弃了学医的愿望,进入到一个陌生的专业——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
陈仁敏向记者讲述了从四川到北京求学的记忆:“1954年四川只有一条成都到重庆的铁路,而且当时还在发大水。所以我们从成都坐了七天七夜的卡车到了陕西宝鸡,从宝鸡坐火车到郑州,从郑州又换火车到北京,一共走了十多天。我们学习五年没有回过家。当时真的很不容易。”再多的艰难也没有使他退缩,为国家奉献是他最大的心愿。
毕业后的陈仁敏三个志愿的地方都是比较艰苦的黑龙江和西安,却被学校再三动员回校,虽然心里很犹豫,可是他说:“那个时代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颗红心就是为了国家为了党,两手准备一个是自己,另外一个就是国家,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就是我志愿去的地方。”就这样陈仁敏留在了自己的母校——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
从事国防事业虽然危险可是内心无比光荣
由于专业的关系,陈仁敏一直和国防打交道。“当时国防建设是深入民心的。所以尽管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十分危险,但我们还是感到十分光荣。”一次,化工系的同学在太原做实验,没想到实验出了事故,当时牺牲了七名同学。陈仁敏每念及此,唏嘘不已。但他还是很喜欢这个专业,并把建设国防看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二九运动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人民!武装你们自己!’武装靠什么,就要靠装备、靠国防力量。”
大学时期,陈仁敏并没有只顾埋头学习,而是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当时的研究环境是十分艰苦的,我们计算数据还是用手摇计算机,将近二十多天才能出一个数据。可我们还是不懈的坚持,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努力。”在那个时代,我国对于火箭、导弹的研究还比较落后,国内相关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直到钱学森回国才走上了发展之路。钱老对于陈仁敏等人所做的研究非常重视,陈仁敏大学时期所在的研究室就是钱老提议组建的,当时钱老还亲自听取过他的汇报。陈仁敏在回想那段岁月时激动地说到:“我们国家国防事业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和我们国家的领导尤其是国防战线的领导的良好作风是分不开的。”
九字方针 始终坚持
1991年,陈仁敏被调到北京轻工学院担任院长。到任不久,经过调查研究,他便提出了九字方针——“达规模、上水平、创特色”。
陈仁敏用三年时间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在摸清学校情况后,陈仁敏开始了“改革”,他冷静的指出在短时间内全面赶超一些重点大学是不实际的,学校应将重点放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上。“当我们决定要将重点放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后,我就亲自去听课,亲自去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还会从中抽出20%来参加由外校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答辩。”这些努力在北京市的一次本科教育评估活动中取得了成效,轻工业学院和清华大学平分秋色,三个评估指标,清华占了一个第一,轻工学院占了一个第一,清华和轻工学院还共同得了一个第一。
陈仁敏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出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做人。看重实践和艺术教育的轻工业学院,聘请了10多位有名的艺术家作为轻工学院的兼职老师或者是艺术顾问,包括李光羲、姜昆、李琦等文艺界人士。
陈仁敏拿出一张张保存整齐的已经泛黄的报纸,自豪的向记者展示着轻工业学院的成就,“北京的几大报纸都登载了轻工业学院的40周年校庆,这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就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
两校的合并绝非偶然
谈到北京轻工学院与北京商学院的合并,陈仁敏一直强调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必然。
“北京轻工学院和北京商学院的结合是理工和文科的结合,文理结合是很重要的。过去我们的教育总是文理脱节,这不可取。所以和商学院合作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必然。这样在办学上不需要国家给我们更多的投入就可以从学院成长到大学,学校的规模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更利于培养出综合性创造性的大学生。”陈仁敏讲到,两院合并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当时的李岚清副总理在95年北戴河一次重要会议上特意提到了两所院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专门播出了两校进行合作的签约仪式。
谈到北京工商大学现在的办学特色问题,陈仁敏则认为,工商大学发展自己的特色,有很大潜力。他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选课上应该让文、理科的学生分别选择另一方向的课程,以平衡学生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初两所院校合并的目的之一;二是要设定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专业,将文理综合起来。三是在科研方面,要引进一些跨学科的课题项目,特别是这些你院的人才,要通过任务带学科。此外,要保持优良的学风校风,因为这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是关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彩对话:
1记者:“您能谈谈您当时做研究时特别的经历吗?”
陈仁敏说:“当时在很多艰苦的地方搞实验,有一次是在华山脚下的一个靶场。做完实验后我们同行几人一起爬华山,当天上当天下,结果之后的四天腿都弯不了。像你们现在的孩子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了,虽然都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却没有经历向上爬的过程,没有经历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峡,只是坐缆车上去看看上面的景色。和现在的祖国发展一样,虽然享受了现在的生活,可这个过程中的甘苦你们没有享受到。虽然很苦,可是我们享受了这个拼的过程,我们经历过磨练,我们值得。”
2记者:“您是怎么看待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
陈仁敏说:“在我看来,大学生找工作不要心急,静下心来。关键要拿出真本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水平和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打好自己的基础,磨练出自己的才能。”